陈家坪的传奇故事:
《雪压梅子山 退糖见真情》
祥歌/文
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陈家坪,那是一段镌刻在岁月深处的真人真事,每每忆起,都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温暖与感动。当年的梅子山下,玉岭村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,安静地坐落在大山的怀抱之中。这里生活极度贫穷,交通闭塞,与外界的联系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幕布隔绝。村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,日子虽然简朴,却处处流淌着淳朴与和谐。每至腊月,整个村子便如同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,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,打扫房屋,准备年货,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。过年,于这里的每一个人而言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年中最为期盼和珍视的时刻,是情感的寄托,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。回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,物资匮乏如同一片沉重的阴霾,笼罩着整个社会。国家无奈之下,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。在那个特殊的时期,吃饭要粮票,买油要油票,穿衣要布票,大大小小几十种票证,如同一道道门槛,横亘在人们获取生活物资的道路上。即便手中有钱,若没有相应的票证,也难以买到所需的生活用品。人们常常手持各种票证,在商店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,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焦急。彼时的生产队,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单位,承担着统一分配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重任。每到年底,会计老马和保管员老李便成为了村子里最为忙碌的人。他们要根据家庭人口和工分情况,仔细计算出粮钱归补份额。一年到头,村民们辛苦劳作,换来的实物往往仅够勉强维持生计,能过个像样的年就已然心满意足。而在众多物资中,红糖显得尤为稀缺珍贵,它宛如黑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宝贝。那甜蜜的滋味,不仅能够慰藉孩子们的味蕾,更承载着大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。我清楚地记得,1975 年的大年三十,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,细雨中还夹杂着雪粒。老人们望着天空,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,口中念叨着:“瑞雪兆丰年,这可是新年的好兆头啊!” 一群孩子更是兴奋不已,在雨雪中嬉笑玩耍,他们的欢声笑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,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,引得大人们也不禁乐开了花。陈家坪向来有闹春的习俗。中午饭后,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便如同潮水般涌来,齐聚陈家坪,共同观看一年一度的斗锣舞狮表演。数百人的场面,热闹非凡,锣鼓声、鞭炮声、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欢乐的乐章。我的父亲作为生产队长,身材高大魁梧,说话直爽豪迈,做事认真负责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 “大汉”。下午 4 点多,斗锣舞狮表演落下帷幕,父亲站在人群前,高声通知大家:“政府给咱们生产队的每个村民都分配了半斤红糖,会计和保管员这会儿去供销社领了,晚上七点钟,每家派一个人来把糖领回去,明天包汤圆,好好过个年!”那时的生产队没有专门的会议室,平日里开会说事,大家都会聚集在陈世荣的堂屋里。陈叔为人热情好客,每次开会,不仅会提供煤油灯照明,在寒冷的冬天,还会贴心地准备柴火,让大家取暖。因为他的一只眼睛受过伤,又略懂木工手艺,所以大家都习惯称他为 “嘘木匠”。天色渐暗,擦黑的时候,马会计和李保管终于回来了。队长、会计、保管员三人围坐在一起,经过一番商量,决定以抓阄拿号的方式确定分糖的先后顺序。全队共有 43 户人家,175 口人,按照每人半斤红糖计算,总共应该有 87.5 斤红糖。然而,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格外慷慨,多给了半斤,这样一来,红糖的总量达到了 88 斤。三人复秤后,确认数量无误,这才开始准备分糖。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红糖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,孩子们早早地就眼巴巴地盼着这一天。分糖的时候,村民们秩序井然地排着队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盛开的花朵,格外灿烂。老马和老李神情专注,小心翼翼地秤着糖,一边秤,一边认真核对着分糖的记录,眼神中满是谨慎,生怕出现一丝差错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。当分到最后一户人家时,意外发生了。由于保管员老李在分糖的过程中,对秤的平衡把握不够精准,再加上总秤进、多秤出,一番仔细核算后,发现糖不够了,还差一斤二两。这一结果让老马和老李瞬间愣住了,他们怎么也没想到,忙活了大半夜,竟然在最后关头出了这样的差错。老马满脸愧疚,挠了挠头,焦急地说道:“这可如何是好?就差这么一点,这可怎么跟人家交代啊!” 老李沉默了许久,随后坚定地抬起头,说道:“明天一早,咱们就去挨家挨户地按每人退 0.7 钱的标准把糖退回来,补给老李家!”大年初一的早晨,窗外雪花纷飞,茫茫白雪将整个村子装点得银装素裹,新年的气氛在这白雪的映衬下,显得愈发浓厚。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新衣,手中拿着鞭炮,在雪地里欢快地奔跑嬉戏,清脆的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。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袅袅炊烟,飘散出淡淡的饭香,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喜悦。老马无奈地叹了口气,缓缓地点了点头。他心里明白,这意味着他们俩要在这大年初一的早晨,冒着大雪,挨家挨户地去道歉、退糖。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此刻却变得无比艰巨。但作为生产队的会计和保管员,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,必须保证生产队的每一分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发放到村民手中。于是,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大年初一早晨,老马和老李踏上了退糖的艰难旅程。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,头戴棉帽,手戴手套,手中拿着秤盘和一只装红糖用的布袋,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在村道上。雪越下越大,寒风如刀割般刮在他们的脸上,生疼生疼的。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,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:尽快把糖退回来,给那户人家一个圆满的交代。他们首先来到了村东头的老张家。老张远远地看到他们俩,连忙热情地迎了出来,满脸笑容地招呼道:“哎呀,大过年的,快进屋坐!” 老马和老李婉言谢绝了老张的好意,神情诚恳地说明了来意。老张听后,顿时愣住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,生产队会为了这么一点糖,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冒着大雪来找他。感动瞬间涌上心头,老张眼眶微微泛红,说道:“你们俩可真是辛苦了!” 说着,他毫不犹豫地把糖拿出来,砌了一小块递给他们。老马和老李推辞不过,只好收下。老张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接着,他们又来到了村西头的老李家。老李的媳妇看到他们俩,连忙放下手中正在忙碌的活计,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暖和暖和。老马和老李再次说明了来意,老李的媳妇十分爽快,二话不说就把糖退了出来。她心里清楚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这些糖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何等珍贵,而老马和老李却为了这么一点糖,不惜冒着大雪亲自跑一趟。她感动得热泪盈眶,说道:“你们俩真是好人啊!我替全家谢谢你们!”就这样,老马和老李一户一户地走,一户一户地退糖。每到一户人家,他们都耐心细致地说明来意,态度诚恳地向村民们道歉。村民们无一不被他们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,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。雪依旧下个不停,天色愈发寒冷。但老马和老李的心中却如同燃烧着一团火焰,充满了温暖和力量。当他们走到第 40 户人家时,所差的一斤二两红糖已经顺利退回。两人对视一眼,决定立刻将红糖送到李老头家。李老头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苦苦支撑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当老马和老李敲开李老头家的门,说明来意时,李老头先是一愣,随即眼眶湿润了。他紧紧握住两人的手,声音颤抖地说:“这使不得,这使不得啊!都是乡里乡亲的,一点糖算啥,你们的心意比这糖还甜呐!” 但老马和老李坚持要按规矩办事,最终,李老头含泪收下了退还的糖。老马和老李看着老人激动的神情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他们知道,自己今天的辛苦没有白费。老马拍了拍老人的肩膀,安慰道:“老李,您别这么说。我们是生产队的会计和保管员,保证每户人家都能分到应得的物资,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。您放心,以后要是有啥困难,尽管告诉我们,我们一定尽力帮忙!”老人听后,感动得连连点头,紧紧地握住老马和老李的手,久久不愿松开。那一刻,他们的心紧紧相连,仿佛成为了最亲密的家人。离开老人的家后,老马和老李相互搀扶着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此时的他们,疲惫不堪,但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自豪。他们知道,自己今天不仅补足了最后一户人家的糖,更在村民心中树立了会计和保管员的良好形象。回到家中,他们脱下湿透的棉衣和棉帽,坐在火炉旁烤火。虽然屋外依旧大雪纷飞,寒风凛冽,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和宁静。两人相视一笑,彼此都明白对方心中所想:为了生产队和村民们的利益,再苦再累也值得!老马和老李退糖的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了,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。每当人们提起他们时,都会赞不绝口,脸上洋溢着敬佩和感激之情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大家感慨地说:“在这个年代,像老马和老李这样认真负责、一心为公的人,真是太少了!” 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,物质也日益丰富,这段退糖的往事,在一些人眼中渐渐变成了一个略带调侃意味的笑话。但岁月悠悠,陈家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,狭窄泥泞的村道也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。然而,老一辈的村民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段往事,他们总会在闲暇之时,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充满温情与责任的故事,用它来教育子孙后代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老马和老李退糖的事情,始终深深地铭记在村民们的心中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责任、什么是担当、什么是无私奉献。几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,很多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,当年的孩子们也已长大成人。他们有的走出了大山,去外面的世界闯荡;有的则选择留在村里,继续传承着祖辈们的勤劳和善良。无论身处何方,每当他们回忆起那个大雪纷飞的大年初一早晨,心中都会充满感动和温暖。因为他们知道,在那个艰苦的年代,有两位老人为了集体的利益,不惜冒着大雪去退糖。这段记忆,如同他乡人的乡愁,又如同一坛陈年老酒,越陈越香,永远镌刻在每一个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心中。这种精神,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辈砥砺前行,在人生的道路上,坚守责任,担当使命,为了更美好的生活,不懈奋斗!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