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柱生活网-美好石柱·生活服务

查看: 2833|回复: 0

[石柱新鲜事] 平均每月存1339元:“这届年轻人,真敢穷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8-31 09:22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

近期,《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》显示,18到34岁的年轻人月平均储蓄为1339元
看到1339这个数字,不知道有多少月光族默默叹了口气,自己又拉低平均值了。
相关报道中提到:去年全国拥有信用卡的人增长近两成,信用卡、花呗逾期未偿、分期付款的也越来越多。“有人认为,延迟消费偏好下降,信用卡未偿信贷猛增,意味着中国人不爱存钱、爱花钱了。”文章底下的评论大多数是这样的画风:
不是不爱存钱,是没钱可存。为啥要存?存钱的速度还赶不上贬值的速度呢?我想存钱,可是没钱让我存。每月花呗都还欠着。存钱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断绝各种娱乐、社交活动……这次没有被平均,对不起给大家拖后腿了。
许多人觉得自己存不下钱,也有人觉得没必要存钱。但也在众多说根本没法存的评论里,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:“我一月四千五,一年能存3万,省着点花绝对能存。”2某借贷平台曾经有这样一句广告词:
我害怕的是我的世界只有两点一线。#活成我想要的样子#
只要留心,你就会发现,诸如此类的消费引导并不在少数。
各种扎心的毒鸡汤,在挑拨着你的神经:
你舍不得买那些昂贵、漂亮、有质感的东西,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。要有爱好、要有自由、要去旅游看世界,活成你想要的样子。
刺耳的文章、标题,更是如影随形:
《不给你买YSL的男孩,不配说爱你》《20岁时喜欢的裙子,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》《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,越节省的人越没钱》……
在更多人从“储蓄消费”慢慢转换为“信用消费”的时代里,消费主义明显占了上风,存钱就更加不易了。就像前面所说的:“要存钱,就意味失去各种娱乐,和社交活动”。想要活成“自己想要的样子”,过上“不将就”的人生,“省着点花”就变成一个不成立的命题了。3BBC曾推出了一部纪录片《谁在引导我们消费》,揭露了“消费文化”背后的秘密。纪录片里出现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爱“买买买”?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我们决定买一样东西,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。要么是为了需求,要么是为了发泄某些情绪,但归根结底,是一种主动行为。然而,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。所有这些无节制的消费背后,都是一场有计划、有预谋的商业操控。操控里,包括了三个关键词:淘汰、恐惧和冲动。①淘汰淘汰很容易理解,东西坏了,自然就得买新的。拿手机来说,一部手机本可以正常使用4、5年,但是商家用了一个质量稍差的零件使它在两年内出现故障,这个时候人们就会觉得,是时候该换新的了。还有一种情况,商家不断地更新产品,性能总会比上一代的强大,外观更加漂亮,让你觉得老款手机已经out了,买新款才是对的。 ②恐惧我们都害怕死亡,害怕生病,害怕变老……于是,就应运而生了各种主打安全的产品,声称吃了就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的保健品,涂了就能延缓衰老的护肤品。有多少恐惧,就会有多少相应的产品。③冲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冲动消费。比如最近电视剧《陈情令》火了,就出现了各种周边。比如之前的《小猪佩奇》大火,无论是食物还是衣物,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小猪佩奇的影子。俗话说冲动是魔鬼,但是能够抑制住冲动的人少之又少。纪录片指出:实际上,左右我们消费的这些因素,无论是天生的,还是商家捏造的,其实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欲望。“他们制造出的无法满足的欲望,无论我们拥有什么,市场上永远有更多、更好的选择,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。” 因此,无论外界把消费带来的快乐,说得有多天花乱坠,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独立思考,合理控制欲望,进行理性消费消费前,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:我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?是否有其他的方案替代呢?我买这个东西能达到我预期的想法吗?性价比怎么样呢?在这个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里,还是应该要把握住购买欲,三思而后行。4社会学家让·鲍德里亚在《消费社会》中提到,当物质极大的丰富时,人们就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。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,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,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。简单来说,我们所选择的衣服和包包的品牌、房子的地段和价格,都在彰显一个人的阶级地位。于是,我们就惯利用这些消费符号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,尽管这些消费可能实际上对我们毫无用处。 我们以为通过消费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,但实际上,我们只是“变成了符号,变成我们购买的商品把我们塑造的那种东西。”消费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,而不是追求炫耀的资本。不受控的挥霍消费并不是自由,而恰恰是自己被欲望裹挟的模样。不将就的人生,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消费所堆砌出来的。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与不需要,懂得考量每一笔消费的真正价值,才能真正地做物质的主人,才是真正的“不将就”。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击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