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条绝壁上的天河 绵延15.3公里 至今玉带长流
劈开太行山,漳水穿山来。上世纪60年代,河南林县数十万干群苦战十个春秋,在巍巍太行山上建成70公里长的红旗渠。就在林县人书写这一传奇的之后,石柱县黄鹤镇(当初叫黄鹤乡)鹰嘴岩大峡谷中,黄鹤儿女历时5年,也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15.3公里长的引水渠,至今清流涓涓,灌溉、饮用、发电,滋养着沿线村落,保证了1336亩干旱田地的有效灌溉。
这条碧绿的玉带“天河”静悄悄地流淌了40年。它流淌的是汗水、是血液、是信仰,是老一辈革命者的英雄情怀!
遗憾的是,这条媲美红旗渠的人工天河,仅在《石柱县志》小(Ⅱ)型大堰的表格中有小小的反应,其他文字资料几乎查阅不到,就连当地中青年一代也是一头雾水,不知头顶上还有这样一条人工天河!
6月的大地上骄阳似火,记者驱车来到群山环抱的黄鹤镇三房坝,在当地老农的带领下,攀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绝壁,重新发现这条惊世骇俗的绝壁天河!
那天汽车翻越七曜山,在莽莽苍苍的鹰嘴岩大峡谷中,沿着山间小路盘旋而上,从海拔300米左右,爬升至海拔800米,在山腰一间民房前停了下来。 “现在开始,只能靠双腿啦,我带你们上去看渠。”汪龙村的王成文老人,笑眯眯地说。 今年65岁的王成文,精神矍铄,一件深蓝色的衬衫扣得严严实实,清爽整洁。他自我介绍,14、5岁时,曾亲眼目睹五个大队的老百姓上山参加引水渠的修建。 王成文戴上草帽,腰背间背了一把带刀架的弯刀,健步走在前面。 穿过一片的玉米地,迎面就是陡峭的山坡。荆棘丛生,一条小道时隐时现。老人扬起弯刀,左挥右舞,麻利地为我们开路。
烈日当头,我们踩着当年开山修渠散落下来的碎石艰难前行,很快汗流浃背,老人却衣扣都没有解开。 30多分钟,我们喘着粗气到达海拔1000米左右的半山腰。蓦地,一条约1米见宽的水渠出现在眼前。水渠一边紧贴绝壁,另一边,是石块垒起、半米见宽的渠堤,耸立在绝壁之上。
眼前,清水静流,不急不缓;头上,蓝天如洗,苍鹰盘旋,白云伸手可及;远方,奇峰兀立,山峦蜿蜒起伏;脚下,峡谷万丈,林木葱茏,龙泉河蜿蜒流淌。
30多年前,记者曾经沿着龙泉大堰走过一次,因渠道刚修好没几年,“天河”悬在半空,绝壁千仞,光溜溜的寸草不生,走在窄窄的渠堤,如履鱼背,胆颤心惊。30多年过去,其惊险与恐惧到现在还不能忘记!
再次重走“天河”,堤岸上下已是杂草丛生,窄窄的渠堤上布上了青苔和树叶,虽是险象不在,但脚下却暗藏杀机(湿滑)。在前方引路的王成文老人也放慢脚步,边走边向我们讲述水渠的来历。
上世纪70年代,黄鹤乡一带,虽有田地万亩,却是靠天吃饭,一遇灾害,几乎绝收,群众生活贫困。 在黄鹤镇东北部与龙潭乡交界处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,有一个名叫孙大湾的山间峡谷,龙潭河在这里汇聚喷涌而出。 正是战天斗地、豪情万丈的岁月。或许就是受了红旗渠的启发,人们有了大胆的想法,从孙大湾引水灌溉。
1976年2月,黄鹤乡管委会组织勘测后,决定在崇山峻岭中开凿一条人工灌渠。起自孙大湾,途经乓头岩、马家岩、蓝家岩、庙子岩、田家岩、彭家岩等五个大队,止于鱼泉口沙湾水库,全长15.3公里。渠道设计成一米宽一米深的渠槽,每千米下降一米,绕山自流。没有钢筋水泥,以石灰细砂搅拌成浆,填充粘接石缝。
1976年2月2日,正月初三,鹰嘴岩山上响起了巨大的炮声,灌渠开工。时任黄鹤乡管委会副书记的谭正书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。此后4年间,全乡5个大队的千多名壮劳力,投入了这场引水大会战。 指挥部将灌渠分成了二十多段,每段由一个连队(生产队)攻坚。指挥部要求,辖区每个壮劳力轮流到工地劳动3个月。循环往复地轮班,直到工程完工。每天从峡谷底的龙泉河背50公斤细河砂或50公斤石灰到工地,算一个标准工,约2毛钱。王成文的表哥当年曾先后5次上工地,最长的一次连续干了4个月。
老人说,比他大三岁的表哥参加了修建龙泉大堰,他们负责的一段,正是马家岩地段,长约800米,是整个工程最为艰险的一段。此处峭壁千仞、悬崖万丈,叫人看了脚杆打颤,心里发毛,全身冷汗直冒! 当时条件简陋,设备奇缺,但是,“有条件上;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上”。建设者们用坚韧的藤条做成能容纳两三人的笼子,用绳索从山顶上缓慢放至绝壁的指定高度,由一两人握住近2米长的钢钎,在绝壁上固定好位置,另外的人抡起铁锤,在绝壁上开凿炮眼。
一锤一锤、一尺一尺……15.3公里的渠道就是这么凿出来的。 踩着石堤走到一个岩嵌,老人十分激动地指着岩嵌的一角说:“当年我表哥就睡在这里,睡了足足有两年时间。” 怎么睡?在悬崖边割一捆野草,往地上一铺,背上背个棕蓑衣,和衣就地一倒,一夜就过去了。 岩壁字迹斑驳,有一些尚可辨认,“共产党员向前冲,赤胆忠心把水引!” 1980年3月,全长15.3公里的灌渠贯通。
王成文告诉记者,1980年3月2日,灌渠竣工,全线通水,群众一片欢腾。次年,黄鹤乡粮食丰收,几个大队百姓带上大米,敲锣打鼓来到乡政府,感谢开渠引水之恩。
改天换地的人们,并没有给这条绝壁天河取一个响亮的名字,人们习惯地叫它龙泉大堰。但时至今日,龙泉大堰那不息的清流,伟岸的大山,永记着那一段豪迈岁月! (来源:石柱广播电视台 文星龙 汪万英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