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柱生活网-美好石柱·生活服务

查看: 16358|回复: 13

[衣堍读书系列] 衣堍读书两百八十|讲重庆历史文化的同心论坛读书会

[复制链接]

2444

主题

4687

帖子

7767

小石头

论坛管理

蚂蚁之家

Rank: 20Rank: 20Rank: 20Rank: 20Rank: 20

积分
37944

最佳记者荣誉管理

QQ
发表于 2024-7-18 16:39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      7月17日晚的图书馆良玉大讲堂热闹非凡。首先是人多,座无虚席,还来了一些小孩子;其次是掌声不断,笑声忽来;第三,主讲人热情激昂,不时还有互动。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级巡视员张维伦正在讲《重庆历史文化概览》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7.jpg
      张维仑从习近平文化思想、三峡文化、抗战文化、统战文化、红岩精神、英雄烈士等六个方面,立体呈现了重庆的历史文化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4.jpg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81.jpg
      我在开场白中引用了阿来的话,“我们总在说爱家乡,爱民族,可你连自己家乡的花草树木都不了解,你连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以及变迁都茫然不知,能谈得上爱家乡、爱民族吗?”我们身为重庆人,真的对重庆了解吗?了解他的前生今世?了解他的历史文化?我也说起我的困惑,记得刚读大学的时候,我们还属于四川,要毕业的时候,成了重庆人,但是在看书的时候,只要页面上有四川两个字,眼睛就会自然地跳过去,对四川有着特殊的情感,现在成为重庆人也有二十七年了,成为重庆人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是四川人的时间,然而身在重庆,对重庆的依恋却并没有对四川的强烈,这可能是因为对重庆的了解不深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5.jpg
      听了张维仑从六个方面对重庆的描述,我对重庆的认识加深了,了解更多了。尤其是他从“退役军人”的角度来呈现,视角独特。他把李白、杜甫两个在重庆写猴啸(李白的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,杜甫的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)的诗,说是“两个老兵看见一只猴子”,他把小平同志主政西南这段历史,说成是军人退役之后向卓越管理者转变的经历——“小平同志怎样从军事家成为卓越的国家领导人?”这个视角十分独特。他也用统战的视角解读了重庆在四十年代的历史,这段历史,作为统战人是熟悉的,不过向公众讲述这段历史,还是第一次,不晓得这是不是专为我们统战人士准备的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6.jpg
      我在开场白中也说,张维伦的级别很高,正厅级干部,是我们同心论坛读书会邀请的主讲人中,行政级别最高的,但是我说他级别高,不仅于此,还说的是他的研究深、见解高、观点独特,和他滔滔不绝的演讲风格。这场讲演证明,我对他的评价所言不虚。
      照例有有奖问答。我们统战的问题是,统一战线新时期的三大法宝。我说,1939年毛泽东在《共产党人》发刊词中写道,党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、武装斗争、党的建设,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。2020年颁布的《统一战线工作条例》明确统一战线有三大法宝作用,请问是哪三大法宝?这个问题很专业,我作为统战人是能够随口说出的,但对于非专业的观众,照本宣科也可以。果然,知联会会员、政协委员汪万英字正腔圆地读出了答案:“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,是夺取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,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。”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8.jpg
      图书馆的问题是图书馆管理的对象是:A.人员, B.图书馆系统,C.文献信息,D.技术方法。答案当然是B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9.jpg
      张维仑老师问的三个问题,出现了抢答的局面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0.jpg
      五个人均获得了由陈红伟口腔诊所赞助的价值260元的洁牙体验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1.jpg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41.jpg
      张维仑还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赠送了他的诗集,《拇指的跳舞》,一本有哲理韵味的短诗集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2.jpg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4.jpg
      这场活动的热闹,还在于读书群里的讨论。我们还在回家的路上,民革党员刘育刚就在群里发出了诗作:“听罢讲座将欲行,忽闻玉带踏歌声,龙河流水三千尺,不及维仑送我情。注:偷李白,感张维仑送诗书题字。”“维仑来石传真经,启红部长结伴行,龙河碧水长千尺,一半书友一半情。”尤其是热烈讨论刘禹锡在奉节写的《竹枝词》(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”)中的“唱歌声”一词,应是“唱歌声”还是“踏歌声”?这个讨论从现场持续到群里,从晚上持续到第二天上午,群里的书友们各抒己见,热闹非凡。这里也收录了张维仑老师和知联会会员、石柱中学初中部谭地莲老师有感而发的记录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3.jpg



石柱讲座记
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张维仑

      应约7月17日在石柱县图书馆讲重庆文化。7月16日,继续整理资料。突然有汪老师发来微信说,看我讲座PPT,有一个问题,刘禹锡竹枝词“闻郎江上唱歌声”,我们小时候背的是“踏歌”,你这里写错了吧?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61.jpg
      其实这个字,是“唱”还是“踏”我有过怀疑。重庆相关书籍介绍这个诗的时候,都写的是“唱”,本来我也觉得唱歌似乎缺了点儿意思,但既然是出版社出的,我也就这样用了。直到后来做PPT的时候,开始用的这首诗的书籍照片,后来感觉书籍图片的方式有些不理想,便打出来。

      现在既然人家说了,那咱们查一下吧。把家里刘禹锡的书籍都翻起来。凤凰出版社的《刘禹锡集》和《唐诗三百首》都用的是“唱”,重庆出版社的《夔州诗全集》也是“唱”。查小学课本,因缺几册,没查到。查初中语文课本,全部都翻了一下,没有。我没有高中课本,估计这诗也不大会出现在高中吧,这首诗太简单了。经询问,有人说似乎在六年级下册或者四年级下册,但都查不到。

      看网络,有说用“踏”,有说用“唱”的。如果查询“踏歌”,原来这是一种舞蹈呢。刘禹锡写了《竹枝词序》,说这种舞蹈“吹短笛击鼓以赴节。歌者扬袂睢舞,以曲多为贤”。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。李白《赠汪伦》就说,“忽闻岸上踏歌声”。

      查到半夜,没有结果,不查了。汪老师建议我,明天讲座你先改成“踏歌声”吧,免得别人认为你犯了低级错误。但我决定先不改,讲座的时候明确提出这个问题,让听众来讨论吧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71.jpg
      正式讲座的时候,果然有听众在嘀咕:这里是“踏”吧?我微微一笑,干脆明白地讲,我专门查了两小时,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果。各位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,书上是“踏歌”的请举手,有一部分举了手;是“唱歌”的请举手,只有一个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2591.jpg
      没想到讲座结束了,提出怀疑的这个听众说:老师我冒昧了,搞错了,想起来还是“唱歌”为妥。(我赶紧把话筒给她,请她给全体听众讲起来)因为“踏歌”是舞蹈,人家在走路,好像应该是“唱歌”。我说,我们今天不做结论,大家自己回去查找研究吧。

      有些问题我们不一定有结论,我也不愿做一个“全知全能式”的演讲人,那就来一个开放式的,让大家研究讨论吧。也许研究本身比结果更有意思呢!

      第二天清早,朋友转来这位疑问者老师写的随想。没想到她也很认真,写了学习研究的过程。致敬!



聆听张维仑老师讲座之随感随记
石一中  谭地莲

      前晚(7月16日)汪万英老师在群里问刘禹锡的竹枝词以及探讨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”诗句里“唱歌声”时,我当时瞬间反应的是:怎么可能是“唱歌声”?一个“唱”字,诗意、诗韵、诗味全无了。古人是很讲究诗句的推敲,是很讲究诗的意境呢。一般来说,“唱”或者“歌”就足已表达“唱歌”“歌唱”了,不可能是“唱诗歌”吧。文言文里,一般来说,一个字就是现代汉语里一个词的意思,比如:“虽然”,古时一般就要理解为“虽然这样”,即:“虽”,就是“虽然”的意思,“然”就是“这样”的意思。“妻子”,古时是“妻子儿女”的意思。“妻”就是“妻子”的意思,“子”就是“子女”的意思。还有很多字都能说明古今汉字的意思和用法是有差异的。正常情况下,古人是不会用复合词“唱歌”来表达唱歌的,何况诗歌诗歌,旧时的诗常会配音来唱的呀,所以叫“诗歌”呗。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21.jpg
      昨晚(7月17日)开始讲座时,我自以为是地肯定了当年读书时是读的“踏歌声”,手举得高高的!但后来我发现自己草率和鲁莽了,细细回忆起来,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,我压根没在课本上读到这首诗的原文,只是读了《赠汪伦》里的“忽闻岸上踏歌声”。自己走上工作岗位,开始是在小学任教语文学科,后来任教初中语文。整个小学阶段和初中课本,我也没见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出现在教材里。昨天讲座时,我在微信里悄悄问我家妹妹,她在师范附小任教小学语文,叫她确认一下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”这首诗,是在小学课本第几册几单元里出现的。她肯定地告诉我,整个小学课本里没有这首诗。我立马在百度百科里查看了刘禹锡的九首竹枝词,压根也没有这首。我才想起,曾经我们读的都是选用的后两句作为名句积累而已。(昨晚回来查看了《唐诗三百首》,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并没有入选。)

      讲座结束时,我就特别想声明一下,张大师没改“踏歌声”是有他的道理和严谨性的。百度百科李白《赠汪伦》“踏歌”的解释是: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、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,可以边走边唱。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”理解起来咋个都不应该是在陆地上或是岸边(江边)歌唱呀,所以,要是改成“踏歌声”感觉也有点不合场景不合逻辑呢。

      那一刻,我明白了张维仑老师并没有犯低级错误,打成“唱歌声”是很严谨的,幸好坚持他自己没有随意更改,到底是“唱歌声”,还是“踏歌声”至少存在争议性问题。其实,我压根都没搜索到刘禹锡竹枝词里是“踏歌声”的版本呢。在我看来,有争议性的问题,张维仑老师没有随波逐流,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判断本身就是一种智慧,也是最好的姿态!也或许因为无从考证,人教版才没有把存在争议性的诗词编入课本教材里吧。所以,讲座结束时我有想补充说明的冲动,也为自己的轻易肯定和断言而道歉!
微信图片_202407181603001.jpg
      末了,我要向张维伦老师致敬,感谢他为我们献上一堂历史文化课和爱国家爱重庆的家国情怀课,让我们对重庆的历史文化、重庆的英雄烈士有更多的了解,对自己生存的这片热土有更多的挚爱!感谢授课,感恩遇见!
微信图片_20240718150156.jpg
论坛保姆

3

主题

4505

帖子

5704

小石头

传奇

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积分
22786
发表于 2024-7-18 17:54:0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点赞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741

帖子

1876

小石头

圣贤

Rank: 10Rank: 10Rank: 10

积分
7508
发表于 2024-7-19 00:00:5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广东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7-19 00:32:0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收获满满。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7-19 00:32:1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受益良多。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7-19 01:42:1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很受益。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7-19 05:46:2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这个活动办得棒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7-19 06:01:3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赞一个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

帖子

14

小石头

新兵

Rank: 1

积分
61
发表于 2024-7-19 12:37:5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来自: iPhone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3253

帖子

4364

小石头

传奇

Rank: 12Rank: 12Rank: 12

积分
17464
发表于 2024-7-19 13:36:4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击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