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,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,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反映的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。
14岁的小可(化名)是一名念初二的女孩,她之前因为生病休学了一年,痊愈后重新返校上学。
可是到了学校后,因为一年的休学,课业很难跟得上,原来的同学也都升到初三了,小可时常会心情低落,尤其是妈妈埋怨是因为她休学导致现在跟不上学习后,她更是觉得难受。
“本来想着她上学早一年,又因为生病,当时老师、医生都建议孩子才到初二,休学一年也能跟上,没想到现在不光学习跟不上,还又有新的毛病了,别是不想学习装的......”这是小可妈妈带孩子就诊时说的。
当时小可坐在一边的凳子上,刚开始手足无措,到后面都开始顶撞她妈妈了。
等到后来一系列检测过后,诊断孩子有一定的抑郁、焦虑倾向,属于轻度抑郁。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,小可的妈妈还是很不可思议:怎么可能是抑郁,是不是检测错了啊? 其实,很多时候孩子的抑郁离不开家庭因素,孩子抑郁,往往整个家庭也“病”了,但大多数的家长对青少年抑郁的认识是缺乏的,所以当听到孩子有抑郁症时常常会感到自责、困惑、迷茫甚至不知所措。
01
家庭对孩子意味着很多,是提供衣食住行的温暖港湾,是培育各种积极品质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校,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好助手。
随着家庭中人数减少,家庭关系逐渐变得简单,但正是因为变得简单,父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。
许多孩子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,情况会有所改善,但不久会重新陷入旧有的模式中,又觉得自己开始痛苦了。
虽然孩子是出现症状的那个人,但是问题背后代表的是整个家庭系统的互动方式。是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表现在了孩子身上,不能说是仅仅孩子一个人“有病”。
有些孩子家庭本身可能并不会给他很多加害,但是,父母的“不理解”“不认同”“不支持”,甚至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一边,还是证明这个家庭的交流方式、互动模式是存在问题的。
02 近几年来,青少年患者中存在抑郁焦虑的比例达到30%-40%,社会、家庭心理压力是主要的致病因素。
大部分青少年患者的诊断结果是混合型焦虑抑郁障碍,其中至少一半都与家庭因素有关。
在治疗阶段,有的孩子一开始情绪好转,但很快又复发,一追问,发现刺激主要来自家庭。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系统,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,仅对孩子进行治疗,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解决问题的第一步,是让家长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。
对于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的抑郁青少年,较为推荐的心理治疗方式是:家庭治疗,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疗。
但陪同孩子就诊的家长们,愿意认同自己有问题,并同意接受治疗的,并不占多数。
03 孩子抑郁了,家长先自我调整。
相比成人,孩子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小觑。当他们表现出感情淡漠,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,郁郁寡欢或者极度暴躁时,作为家长需要警醒和反思,是否近期对孩子施加了太大压力,亦或是自己将婚姻中的不幸和困苦反射到孩子身上。
在这个社会,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一个群体,最需要得到关注和保护。
儿童、青少年抑郁是源自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,这其中,家长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环。家长应积极配合,根据孩子的病情,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康复。
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,建议孩子继续上学,这时家长应耐心鼓励孩子继续完成学业,治疗过程中,与孩子一起参与治疗,帮助他们克服困难,保持与外界的正常联系,这样比呆在家里更有利于康复。
与此同时,抑郁症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说教,而是一个积极,正面的原生家庭环境。
|